吾愛蓮,不知何起。蓮之為物,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漣而不妖。其根深植于濁泥之中,莖干挺拔而不曲,花開清麗而不媚。世人愛蓮,或愛其姿容之潔凈,或慕其品格之孤高。然細察之,愛蓮者實不止于愛其形,更在慕其“廉”之質。蓮與廉,音同而意通,形異而神合,其間蘊藏著中國人千年來的精神追求與價值守望。
蓮之生也,必經歷淤泥之困、濁水之浸。然其能以柔弱之軀破重重阻礙,終向光明而生,展葉開花,香遠益清。此正如人之生于世,難免遭遇利欲之誘、權勢之壓,而能持守本心、不隨波逐流者,乃可謂之“廉”。北宋周敦頤作《愛蓮說》,獨愛蓮之“中通外直,不蔓不枝”,實則是對清廉人格的深切呼喚——心中通達而無邪曲,行事正直而不攀附,恰如蓮莖虛空而外直,自然成就其高潔之態。
廉者,非止于不受賄、不貪財之淺義。人有廉恥,則行為有度;官有廉潔,則政治清明。蓮之可愛,正在于它雖生柔水,卻自有不可侵凌之節。觀其花開,從不俯首低眉,永遠向陽而立;觸其葉片,水珠滾落而不留痕跡,似拒一切污濁之沾染。此種特性,恰是廉士的寫照——面對世間的濁流滾滾,他們以心靈的棱角劃清界限,守護內心的一片清明之地。
既愛蓮,又愛廉,實則是愛一種生存的姿態——一種能夠于復雜環境中保持簡單、于誘惑面前保持定力、于黑暗之中向往光明的生命態度。愛蓮者,若只愛其花之美而不思其根之潔,則其愛淺矣;慕廉者,若只慕其名之清而不修其身之正,則其慕虛矣。唯有將愛蓮之情轉化為慕廉之心,將觀物之悅升華為修身之志,方得其中真意。
今人處繁華世界,面臨的誘惑遠勝古人,守廉如蓮之難,更倍于往昔。然正因為如此,這份堅守才愈發珍貴。當我們駐足湖畔欣賞蓮姿時,或許當自問:能否如蓮一般,在社會的“淤泥”中保持自我的純凈?能否在各種“清漣”的洗滌中不變其節操?既愛蓮,又愛廉,最終是要讓蓮的品格在我們自己的生命中生根開花,讓清廉不僅是一種道德要求,更成為一種內在需要和生活方式。
蓮開一季,廉守一生。真正愛蓮者,必不會止于觀賞其美,而會在日常實踐中踐行蓮的精神,使“出淤泥而不染”成為自己生命的真實寫照。如此,愛蓮與愛廉方能合一,外在的欣賞與內在的修養才能相通,我們才能在時代的大潮中,既保有蓮的清新雅致,更堅守廉的風骨節操。(工會 李明)